《暗恋桃花源》,台湾“表演工作坊”的经典话剧作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与大陆大量上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暗恋桃花源》的巨大魅力是多方面的,精巧新颖的故事结构和每一代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赋予这部话剧强大的生命力,而独具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更使之增色不少。本文仅就《暗恋桃花源》中出现的几个颇有意味的元素,略探《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艺术。
1. 秋千
《暗恋桃花源》的第一幕,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故事便在舒缓的节奏中淡淡展开。在这里,秋千有着多重功能和意味:它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赋予主人公的活动以真实性,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可依靠的物质空间。
秋千是一个古典浪漫主义重要的文化符号。打秋千的总是年轻女孩——带着羞涩和好奇的,有着青春情怀和浪漫的爱情遐想。秋千是古典世界里的一个传说,是隔墙的掠影,墙外的轻笑,邻家女孩的一回头。而秋千,也真的成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古典世界的尾巴。江滨柳和云之凡还有古典意味的情书,红笺小字笔墨知己,及至江太太,便只有俗世中的冷饮店——到了护士小陈这一代,干脆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必记得——古典时代的秋千还在上一代的记忆里,下一代却早已步入后现代。
“隔墙送过秋千影”,这句宋词,竟然成了老年江滨柳思想状态的一种隐喻。江滨柳在病房中无助地看着想象中的云之凡和她的秋千,而现实中的云之凡早已年华老去。古典时代的爱情终成梦幻泡影,逐渐远去。
2. 井
井是一个幽深而神秘的符号,像桃花源的入口,通向未知的所在。而井底又盈满了象征着不确定和动荡的阴性物质——水。桃花源的入口其实可以看做对女性生殖器构造的一个隐喻,而寻访桃花源或许可以看做是人类渴求回到母体的愿望表现。而水井也可以同样被视为通向母体的途径。
所以,“水井”这个元素,从隐喻含义来说,是如此契合《桃花源》这出闹剧的本事和根源。而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看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在井边饮水洗衣,更应证了“井”的“入口”意味。
而从现实层面来看,“井”是什么?“有井水处皆咏柳词”,井是世俗生活,却又不是现代的当下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场景,平凡而又布满历史的青苔。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应该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精神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守望着古典爱情却在现实生活中貌合神离尴尬万端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
井是一个通道,也是一个纽带。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而这种分隔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井”也由分隔物变成了联系物——联系着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悲剧和喜剧,《暗恋》和《桃花源》。
3. 幕布
桃树逃出来。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如果水井是入口,那么“桃树逃出来”的幕布便是出口。《暗恋桃花源》原来是可以看作一个有关出入的故事的。
道具的错位可以轻巧地纠正,幕布却不行。没有人知道幕布为什么会缺了一块,没有答案。而戏仍然要排下去,留着一块尴尬空白的幕布留在背景中,是一抹荒诞的底色。
荒诞么?但这才是现实。这才是舞台上华美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水井是入口,通向桃花源,通向理想化的戏剧;幕布上的空白是出口,通向真实可触却又毫无道理可言的现实世界。
我们的理想便建立在这样纠结不堪的现实生活中,而生活继续,理想继续,戏剧也仍然继续。
4. 落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想见,这样一幅理想世界的图景,若缺失了那无数随风飘落的花瓣,会缺少多少感染力!
没有哪一样事物像落花一样,既现实又梦幻,既绽放又凋零,既欢乐又哀伤,既是生本能又是死本能——落花是向死而生的绚烂。
某个时期我曾认为,落花是《暗恋桃花源》的精神图腾。因为剧终时那个象征全剧精神内核的陌生女人,一边高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一边洒下漫天的花瓣,发出了痴狂绝望而永恒的哀叹和呐喊。那是这出闹剧惊鸿一瞥的收梢。
如果桃花源里的落英飘落在老陶的梦境里,那么剧终时的落花飘落到了哪里?飘落到了舞台还是观众席上,飘落到谁的情怀寄托痴狂的情绪里?
1992年《暗恋桃花源》的电影版里,我看到,接近剧终时一个仰拍镜头:舞台的灯光下,无数绯红的小纸片在光影里起舞飞扬。那一刻,现实和梦幻迅速分离,而后毫不费力地握手言和了。
每个人的梦想里都有落花飘过,只是有一天,当她翩翩而来的时候,我们会平静地看见,那不过是一些逆光飞扬的小纸片。
1. 秋千
《暗恋桃花源》的第一幕,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故事便在舒缓的节奏中淡淡展开。在这里,秋千有着多重功能和意味:它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赋予主人公的活动以真实性,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可依靠的物质空间。
秋千是一个古典浪漫主义重要的文化符号。打秋千的总是年轻女孩——带着羞涩和好奇的,有着青春情怀和浪漫的爱情遐想。秋千是古典世界里的一个传说,是隔墙的掠影,墙外的轻笑,邻家女孩的一回头。而秋千,也真的成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古典世界的尾巴。江滨柳和云之凡还有古典意味的情书,红笺小字笔墨知己,及至江太太,便只有俗世中的冷饮店——到了护士小陈这一代,干脆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必记得——古典时代的秋千还在上一代的记忆里,下一代却早已步入后现代。
“隔墙送过秋千影”,这句宋词,竟然成了老年江滨柳思想状态的一种隐喻。江滨柳在病房中无助地看着想象中的云之凡和她的秋千,而现实中的云之凡早已年华老去。古典时代的爱情终成梦幻泡影,逐渐远去。
2. 井
井是一个幽深而神秘的符号,像桃花源的入口,通向未知的所在。而井底又盈满了象征着不确定和动荡的阴性物质——水。桃花源的入口其实可以看做对女性生殖器构造的一个隐喻,而寻访桃花源或许可以看做是人类渴求回到母体的愿望表现。而水井也可以同样被视为通向母体的途径。
所以,“水井”这个元素,从隐喻含义来说,是如此契合《桃花源》这出闹剧的本事和根源。而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看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在井边饮水洗衣,更应证了“井”的“入口”意味。
而从现实层面来看,“井”是什么?“有井水处皆咏柳词”,井是世俗生活,却又不是现代的当下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场景,平凡而又布满历史的青苔。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应该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精神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守望着古典爱情却在现实生活中貌合神离尴尬万端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
井是一个通道,也是一个纽带。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而这种分隔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井”也由分隔物变成了联系物——联系着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悲剧和喜剧,《暗恋》和《桃花源》。
3. 幕布
桃树逃出来。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如果水井是入口,那么“桃树逃出来”的幕布便是出口。《暗恋桃花源》原来是可以看作一个有关出入的故事的。
道具的错位可以轻巧地纠正,幕布却不行。没有人知道幕布为什么会缺了一块,没有答案。而戏仍然要排下去,留着一块尴尬空白的幕布留在背景中,是一抹荒诞的底色。
荒诞么?但这才是现实。这才是舞台上华美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水井是入口,通向桃花源,通向理想化的戏剧;幕布上的空白是出口,通向真实可触却又毫无道理可言的现实世界。
我们的理想便建立在这样纠结不堪的现实生活中,而生活继续,理想继续,戏剧也仍然继续。
4. 落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想见,这样一幅理想世界的图景,若缺失了那无数随风飘落的花瓣,会缺少多少感染力!
没有哪一样事物像落花一样,既现实又梦幻,既绽放又凋零,既欢乐又哀伤,既是生本能又是死本能——落花是向死而生的绚烂。
某个时期我曾认为,落花是《暗恋桃花源》的精神图腾。因为剧终时那个象征全剧精神内核的陌生女人,一边高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一边洒下漫天的花瓣,发出了痴狂绝望而永恒的哀叹和呐喊。那是这出闹剧惊鸿一瞥的收梢。
如果桃花源里的落英飘落在老陶的梦境里,那么剧终时的落花飘落到了哪里?飘落到了舞台还是观众席上,飘落到谁的情怀寄托痴狂的情绪里?
1992年《暗恋桃花源》的电影版里,我看到,接近剧终时一个仰拍镜头:舞台的灯光下,无数绯红的小纸片在光影里起舞飞扬。那一刻,现实和梦幻迅速分离,而后毫不费力地握手言和了。
每个人的梦想里都有落花飘过,只是有一天,当她翩翩而来的时候,我们会平静地看见,那不过是一些逆光飞扬的小纸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